成都(简称:蓉)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成都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因地处川西盆地,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而丁真第一次离开家乡,最先去的城市也不是拉萨,而是成都。到成都之后,丁真在摄像机的簇拥下吃火锅、喝奶茶、逛商场、玩 VR 游戏,忙碌地体验了几天新鲜的都市生活,但很快因为「身体不适应成都的气候」,提前结束行程返回理塘。
在成都最热闹的娱乐圣地"耍都"酒吧街,藏式演艺厅占据了半壁江山。"耍都"对面的藏药浴体验馆,还能为你洗去狂欢后的疲惫,在大大小小的医院里,也经常能遇到来自藏区各地的病友,有些医院甚至还会专门配备藏语导医来帮助藏族同胞就医。
带有藏文标识的分诊咨询台,如果你在逛完成都著名景点"武侯祠"之后,继续向南边漫步,更是会闯入一大片藏人聚居区,形形色色的民族用品商店、藏装店、藏毯店、藏餐馆首尾相接,沿着街道两边排列,甚至会让你产生一种置身藏区街头的错觉。
这座城市里其实还隐藏着很多连本地人都了解甚少的藏文化元素。比如总部就设在成都的康巴卫视,虽然很少有本地人注意到,但在藏区却有极大的影响力。 康巴卫视王牌栏目之一《向巴聊天》曾经一度在网络上引发争议,以藏区少年为主要班底的"恩波格斗",其训练基地也在成都。
作为最早的藏族流行音乐生产基地,成都是很多藏族歌手职业生涯里的重要一站。曾以一首《卓玛》火遍全国的尼玛泽仁·亚东是藏族流行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也是最早一批在成都歌厅演出的藏族歌手。
成都浓厚的藏族流行音乐氛围,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四川本土歌手参与其中。来自四川自贡的谭维维早年就曾在成都的藏族流行音乐圈闯荡,按照藏语三大方言的使用范围,藏区大体可以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个大区。
对应到今天的行政区划,西藏自治区只包含了其中的卫藏和一小部分康巴地区。而在西藏以东的四川、云南、青海和甘肃还分布着广大的康巴和安多藏区,比如丁真的家乡理塘就位于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
藏区划分示意,作为距离各大藏区最近,也是沟通西藏腹地交通最便利的汉地城市,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联系汉地和藏区的重要枢纽。
早在元明时期,作为藏地僧侣使团到京师朝贡的重要驿站,藏人在成都的商贸活动就已经非常活跃。1955 年,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重要使命的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正式迁到武侯祠附近的新校区,大量来自藏区各地的新时代藏族大学生开始在这里聚集。
今西南民族大学.1956 年,中共西藏工委驻四川办事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的前身)从重庆迁到成都后,就设立在西南民族学院旁的的武侯祠横街。1974 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成立,选址也在同一条街上。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在此期间,随着大量藏区学生,工作人员的长期或短期驻扎,武侯祠附近逐渐成为这个汉地城市里藏人最集中的地方。直到今天,这里也依然还是成都最大藏人聚居区的核心区域。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到来,大量涌入成都淘金的藏地商人也开始聚集在武侯祠横街一带,经营起众多藏餐馆、藏装店、佛像店等各类藏族特色的店铺,并和很多隶属于各级藏区地方政府的国营商铺的一起,将这里打造成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藏人街"。
他们中很多成功的先行者,还在附近购置了房产,成了新一代成都居民。于是,在领导干部和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下,成都开始成为各地藏区人民的向往之地。自上世纪末以来,众多退休公务员、藏区本地老板、宗教人士等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也开始流行向成都迁徙。
成功融入安德镇本土的藏族锅庄文化,到本世纪初期,除了相对处于市中心的武侯祠附近以外,在双流、温江、郫都等成都的一些郊县地区也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藏人。来自各大藏区的藏人们最终在成都构建出了"大杂居、小聚居"的藏人分布格局。至于人口流动的方向,也从来不是以行政区划,或者文化地位为依据,经济和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藏区的地理位置就不难发现,要论经济发展水平,在藏区周边的城市中,成都无疑是灯塔般的存在。越来越多的藏区家长都选择把子女送到内地来上学。
而成都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藏区各地,尤其是四川藏区的家长来说无疑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很多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都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成都来读书。为了方便藏区群众就医,成都的部分医院(包括著名的华西医院、位于武侯区藏人聚居区附近的 363 医院等)还与西藏自治区、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的卫生机构合作,成为部分藏区的医疗合作定点医院,在保险报销等方面为藏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更多藏区人口集中向成都市内的几所医院周边流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 363 医院住院部内标示藏汉双语的引导牌。
大多数来到成都的藏区青年,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往往都是从藏文化相关的行业起步,无论是在传统的藏餐馆,还是更现代的藏式演艺厅,只要肯吃苦,守规矩,基本都能获得一份足以应付生活的收入。近年来,由于藏区各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饱和,通过考试迈入体制内的难度越来越大,各地藏区也在不断出台一些鼓励外出就业的政策。在这样的局面下,藏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在遵循传统,回乡步入仕途的主流人群之外,越来越多的藏族毕业生开始选择到留在城市,进入私企上班或者创业。
相比藏区的家乡,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成都显然能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生活压力又比北上广深小得多,而且离家也并不远。因此,成都就成为了这些藏族大学生们最理想的就业地之一。就这样,在现实的浪潮中,无论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向往之,总之,正在有越来越多的藏人面孔出现在成都。在这座繁华都市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可能在发生着与藏人有关的故事。傍晚时分,在武侯祠横街的藏餐馆里,两个刚刚跟随同乡前辈来到成都的甘孜女孩正在学习基本的服务礼仪。而在几条街之外的363医院附近,已经算是老成都的阿坝州青年加措,正在给忙着给马上要来成都看病的亲戚一家寻找合适的出租屋。
入夜之后,在"耍都"酒吧街的藏式演艺厅里,刚刚入行的服务员洛松正在震耳欲聋的 DJ 藏歌声中为客人端酒。服务的间隙,他在角落里观察着舞台上的表演,默默练习自己的原创藏语说唱,期盼着有一天经理能给他一次登台试演的机会。他的梦想是成为像扎西平措,ANU 那样在全国出名的藏人歌手。而在此时,前不久刚刚从兰州的中专毕业就来成都闯荡的安多小伙阿桑还在为当天的住宿发愁。一天之前已经在一家保安公司办好手续的他却被临时告知不能入职,理由是上级老板不希望一个小队有两个藏人,而他们前几天才刚刚收下了一个康巴小伙。
深夜,在西南民大的自习室里,来自拉萨的藏族毕业生旦增还在努力备考希望渺茫的公务员考试。而在天府新区创业园区的写字楼里,硕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内地就业的尼玛还在公司加班赶制领导急需的 PPT。几年前他迫于生活压力从北京转站成都落脚。他们每个人看上去都那么无忧无虑,仿佛也都过着只关心赛马和放牛的"香格里拉式"生活。
西南最大的国际机场
版權所有:中國徐悲鴻畫院 專用郵箱:qwa988@126.com 證照
总访问量:16027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