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图为开馆仪式现场。
幕布徐徐落下,伴随着两只蓝色智能仿生蝴蝶的翩翩飞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9月10日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清华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以及徐里、范迪安、吴为山、谢小铨、邓卫等有关方面代表出席开馆仪式。
作为目前中国高校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由国际知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现有藏品1.3万余组件,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6大类。伴随开馆举办的开馆首展中,常设展览“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将长期展示其书画、织绣、瓷器、家具、青铜器等珍藏。
除常设展览外,清华学人手札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清华简文献展、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等展览隆重举办。其中,60幅达·芬奇真迹亮相“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更成为开馆首展的一大亮点。展览最晚将持续至2017年3月。
当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侧广场还举办了“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包括达·芬奇手稿、佛光寺大殿、玉兰花、篆书等展览内容的影像在博物馆墙上穿梭流动,夜幕中的博物馆焕发出了更加迷人的底蕴。(记者 吴 华)
1500余件艺术精品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达·芬奇60幅手稿真迹首次登陆中国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面,一座充满几何线条、中心对称、自然光线等元素的新建筑格外引人瞩目。这座由瑞士设计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新建筑,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公共空间面积8000平方米。它就是刚开馆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座目前中国高校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最早雏形是1926年由清华国学院和历史系共同创办的考古陈列室,用于存放教学和研究使用的考古文物;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加盟清华大学后,艺术博物馆项目开始启动;2003年确定由瑞士设计师马里奥·博塔担纲建筑设计;2013年,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向清华大学捐赠2亿元人民币用于艺术博物馆建设;今年4月,艺术博物馆落成竣工。为迎接这个跨越近百年的梦想实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用7个板块的开馆首展开启了它在新历史起点上的征程。
达·芬奇真迹为开馆造势
在此次开馆首展中,“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备受瞩目。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便是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60幅手稿真迹首次登陆中国。展品涵盖了几何学、寓言、军事学、飞行学、植物学、力学、解剖学等领域,使观众得以领略这位艺术与科学巨人的生平概貌。这也是这些手稿在意大利境外的最大规模展出。
记者了解到,60幅手稿真迹全部来自创建于1609年的米兰昂布罗休图书馆,该图书馆共收藏有《大西洋古抄本》全部1119页手稿,是达·芬奇手稿中数量最大、研究意义最为重要的一批,主要囊括了达·芬奇从1478年至去世前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观赏到充满细节的《带有螺纹后膛的大炮》、水文地貌清晰的《基亚纳山谷地图》、通过对河流仔细研究绘制出的《对水的运动和流速的研究》、涉及几何学研究的《将圆变为正方形》等达·芬奇手稿。而实物模型、新媒体演示等多方位的展览互动,“静态”与“动态”结合,“经典”与“创新”并置,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维斯皮诺临摹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于15世纪90年代为圣玛利亚修道院绘制的餐厅壁画原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墙面颜料开始变质,画面也开始变色。有关人士认识到壁画变色终将不可救药,大约在1611年至1616年左右,为了保留名画真迹,便邀请了维斯皮诺用油画临摹了达·芬奇壁画。而这次来到清华艺术博物馆的就是这幅近400年的古老油画。据说,这幅保存完好的临摹之作远比修复过无数遍而早已失真的壁画更接近500多年前达·芬奇原作的真迹。
于同一个板块并置的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展示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的作品《普朗克宇宙》将观众带入普朗克长度视角,探索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中极度微小和极度宏大的感知潜能;哈尼·拉什德工作室(美国)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奥地利)创作的《南极大陆:再循环》通过全息装置生动地描述了未来南极大陆的城市、社区、建筑的形成与演变。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充满了古今对话的意味。
系列展览展示丰富馆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1.3万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历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会贤达的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6大类。其中书画类藏品1400余组件,时代自元至近现代,包含了文徵明、吕纪、蓝瑛、陈洪绶、王原祁、王铎、华喦、郑板桥、罗聘、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真迹;染织类藏品4600余组件,时代涵盖明清及近现代,工艺种类包括织锦、漳绒、妆花、缂丝等;陶瓷类藏品2700余组件,时代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种类包括了红陶、灰陶、彩陶、黑陶、原始瓷、青瓷以及色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等;家具类藏品140余组件,时代自明至近现代,种类主要集中于桌案类、椅凳类和柜架类,也有少量的床围、箱类家具;铜镜藏品280余件。此外,还有一些书画、青铜器、甲骨、竹简、染织服装等艺术品,分散在学校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以及建筑、人文等相关院系。
此次开馆首展全面展示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展览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部分,共7个展览板块11个展览。其中,常设展览为“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包括“清华藏珍”书画展——翰墨丹青、“清华藏珍”织绣展——丝绣撷英、“清华藏珍”瓷器展——晚霞余晖、“清华藏珍”家具展——随方制象、“清华藏珍”青铜器展——其金孔吉。临时展览包括:“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学院传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其中,“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囊括书画、织绣、瓷器、家具、青铜器5个艺术门类,共计500余组件藏品;各展览全面展现了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清华简”的研究成果、大量古代建筑文献、梁思成的手绘图稿等,张光宇、庞薰琹、雷圭元、白雪石、俞致贞、祝大年、张仃、吴冠中8位对我国艺术教育、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发展和对清华大学专业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大家作品也得到呈现,而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等130位清华学人亲笔手扎则为首次集体亮相,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表示,未来艺术博物馆将始终坚持以经典品格、学术价值、创新意识和人性化服务为追求,面向清华广大师生、面向广大观众、面向全世界开展文化传播交流,不仅陈列被专家学者所认可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经典艺术作品,还将关注、扶持、服务当代艺术创作的新成果,努力扩大中国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影响。
版權所有:中國徐悲鴻畫院 專用郵箱:qwa988@126.com 證照
总访问量:16041820 |